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鼓楼洞的锁匠

    信息发布者:转个弯人生更新福
    2018-01-13 19:08:44   转载

    曲十大金曲

    俗话说:

    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

    随着时代变迁,社会发展

    麻城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

    但依然有那么多默默无闻

    或偏安于店铺一隅

    或游走于麻城街头巷尾的

    三百六十行的传统手艺人


    他们娴于一技,并以此为生

    他们凭手艺吃饭

   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

    不为外界所惊扰

    不与人随波逐流


    他们慢慢打磨技艺

    用“美”回报时光和岁月

    用双手编织美好幸福的生活

    用专注锻造社会发展的齿轮


    他们留下了带着时代更迭的记忆符号

    也留下了一代人的念想与乡愁……


    麻城发布倾情推出专栏《麻城三百六十行》,追踪那些深耕一隅的麻城三百六十行里的手艺人,寻访三百六十行里寻常又不平常的故事,触碰那些隐于物件和人身上的温情与灵魂,记录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荣耀、乡愁和愿景……今日推出第六期《鼓楼洞的锁匠》,敬请关注!









    在麻城老城区商业街步行街东侧南端,有一个古老的门洞。说起这个门洞的来历,还有些故事可讲。



    鼓楼洞只是鼓楼的一部分,鼓楼的全称是钟鼓楼,钟鼓楼在明朝时期就存在。当时称为谯楼,是麻城最高的建筑,最早的时候具有报时和报警的功能。


    后又多次修缮,鼓楼逐渐演变为承载文化功能的建筑物,广东钦州知名进士冯敏昌游历麻城时,赋诗赞曰“雄楼千仞峙层城,高与龟峰气势平”。

     


    对于上世纪生活在城区的老城关人来说,这个鼓楼洞在他们的记忆中有着挥之不去的记忆。


    从过去到现在,鼓楼洞见证了世事变迁,鼓楼洞内沿墙根两侧坐满了各种匠人,有修鞋匠人、换拉链补旧衣服的手艺人、修水壶罐子等日用品的艺人、钉鞋掌匠等等……



    在这里,每天都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,有卖菜的吆喝声,买菜讨价还价的声音,唱楚剧的声音,还有叮叮当当的打铁声……


    一个小小的门洞,容纳了麻城人的生活百态。



    这大概才是麻城鼓楼下最真实的百姓生活,已有百余年历史的鼓楼屹立在这里,守望着一代又一代的人。时光流转,数十年如一日,各式各样的手艺人仍然在鼓楼下兢兢业业地做着手工活儿。


    今天,我们走近了两位驻守在鼓楼洞近40年的锁艺人,丁周友夫妇。




    无论雨露寒霜抑或酷暑当头,已年过七旬的丁师傅夫妇俩都会早早的在鼓楼下面摆摊,等待来来往往的顾客。



    丁师傅说,冬天早上七点就出摊儿,夏天五六点就来鼓楼洞了。孩子心疼他们生活太辛苦。丁师傅却觉得,应该在自己有生之年,为家庭为孩子分担一些负担。


    “自己也做了这么多年,很多老顾客习惯在这里配钥匙,也方便大家的生活。”虽是极为朴实的几句言语,但每一句都体现了一个锁艺人的爱家服务百姓的大爱和匠心精神。



    来丁师傅这边的人大多是老主顾,而且很多是从父辈到孩子一代都在这里配钥匙。丁师傅说,配钥匙没有什么秘诀,只有一个词,兢兢业业!说到这个词,丁师傅充满力量。他在鼓楼下面配钥匙快四十年了,一直都是勤勤恳恳做事,部分锁艺人配钥匙涨价,丁师傅收价却并不高,他说做这件事不仅是为自己,也是服务大众。



    配钥匙生意好的时候,两个人一起配合做事,丁师傅拿着钥匙,操作着配钥匙的机器,妻子则在旁边为他递东西。两人话不多却很有默契,丁师傅不说要什么,妻子却知道他在找什么马上给递过去了。没有顾客光临的时候,两个人就坐在一起,看着唱戏机里的楚剧,自己也会哼起几句,两人相视而笑。



    丁周友师傅的妻子说,有一回他们有事没出摊,一位客人从很远的乡镇赶过来配钥匙却扑了个空。


    后来他们知道这件事,心里一直觉得很愧疚,从此以后,他们每天都会早早地来鼓楼洞出摊。在丁师傅看来,如果不在岗就像失信于人。


    正是这种信念,为人民服务的信念,支撑着他们走过这漫长的三十余年。丁师傅说,他们还将一直走下去……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